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D > 打嗝
编号:13314915
胃复安联合山莨菪碱、新斯的明行穴位注射治疗呃逆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15日 《健康大视野》 2018年第4期
     【中图分類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2

    呃逆,中医古称为“哕”,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称为膈肌痉挛。西医对脑卒中后呃逆的认识:呃逆是由于迷走神经反射或直接刺激膈神经、膈肌,使膈肌与肋间肌不自主地同步突然收缩伴声带闭合,从而发生特殊吸气声及不适感的一种临床症状。多因脑卒中的病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呼吸中枢脑干的迷走神经和延髓; 目前,西医治疗脑卒中后呃逆主要应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抗癫痫药物,骨骼肌松弛药,平滑肌解痉药及迷走神经刺激,不良反应多且疗效不稳定。相比而言,中医药治疗该病有其独特优势所在。本研究探讨应用穴位注射方法治疗呃逆。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我科就诊的呃逆患者90例,均符合呃逆的诊断标准[9]。90例分为3组,治疗组(胃复安联合山莨菪碱、新斯的明穴位注射) 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岁,病程1-3天,对照组(普通针刺+肌注胃复安)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7岁,病程1-2天;肌注胃复安组30例 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岁,病程1-3天,)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治疗流程:

    穴位注射组:取穴: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中脘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3寸。三阴交 小腿内侧 胫骨后 踝关节上3寸。药物:胃复安10毫克;654-210毫克;新斯的明10毫克。方法:对药物进行三查七对后,用5毫升注射器进行3种药液的混合抽吸,抽吸药液后更换注射器针头。常规消毒后垂直进针,慢慢送入,至得气感出现,轻轻提插,加强针感并激发其传导,也可反复提插或者捻动刺激,出现酸、麻、胀等得气感后,回抽无回血时注入药物。分别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及中脘穴,得气后,给予每个穴位0.5毫升。患者可以表现为酸麻胀痛感。注射完毕后给予双下肢屈伸运动 ,促进药液的吸收。隔日一次,三次为一疗程。肌注胃复安组:给予常规胃复安10毫克 进行肌内注射(选取三角肌或臀大肌)。频率和疗程根据病情需要。普通针刺:选取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膈俞、攒竹、太冲穴进行针灸治疗,平补平泻,每日一次,7天一疗程。治疗方法:实验组行穴位注射,而对照组只进行肌注胃复安和肌注胃复安+普通针刺。

    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先行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同组同期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用q检验做两两比较,检验水准取值0.05。疗效分析:有效为呃逆症状减轻,次数明显减少,或症状消失后又因情志、进食等因素复发,但不影响呼吸和进食;无效为症状无改善。以前两者合计为总有效。两组试验过程中均进行血常、肝肾功能监测,结果均无明显变化,说明两种疗法均安全有效。

    讨论:

    呃逆一证,中医古称为“哕”,早在内经中就曾提到,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控[3]为特点。至清末为止,针灸治疗本证文献共达100多条。呃逆既是一个病,也是一个临床常见症状,常由其他疾病引起,该病症在发作时可是阵发的、规律的,也可以是周期性的、无规律的、一过性的,少数可几乎伴随终生。中医认为呃逆分寒热虚实,病因虽繁,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治当和胃降逆,调畅气机,宽胸利膈[5]。

    穴位注射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以小剂量将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对穴位的长时间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其机制为针刺刺激可兴奋穴位深部的感受器,产生针刺神经冲动,并沿着外周神经Ⅱ、Ⅲ类纤维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当膈肌痉挛的刺激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时,两种不同的感觉传入信号,在到达大脑皮质形成感觉的整个过程中,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水平中彼此以一定的方式发生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由于前者居于优势,后者则受到抑制,这样就会减轻或者解除膈肌的痉挛。

    山莨菪碱为M-胆碱受体阻断剂,能解除平滑肌痉挛,改善微循环; 甲氧氯普胺 是苯甲酰胺类多巴胺受体阻断药。临床上采用甲氧氯普胺治疗顽固性呃逆,主要通过阻断延髓呕吐中枢的多巴胺受体而发挥作用。新斯的明为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碱酯酶使体内的乙酰胆碱增多,引起胆碱能神经兴奋。研究表明,甲氧氯普胺能抑制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应区和脑干的网状结构,使呕吐中枢受抑制,呼吸中枢兴奋性下降,有中枢性止呃逆作用; 还有促进胃运动功能,促进胃排空,利于胃内压降低,减轻对横膈的刺激,减少胃传向中枢的不良刺激。

    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取此穴可补中益气,调理脾胃,使阴液生化有源气机调畅,呃逆得止。中脘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3寸。中脘为胃的募穴及八会穴之一的腑会,同时又是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为调治胃肠疾患的常用穴,具有升胃阳助腐化、止呃逆的作用。针刺中脘穴可使健康人胃蠕动增加,表现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能疏理气机、和胃降逆。其病机均属胃气不降 ,上逆胸膈 ,三焦气机逆乱而致,治则当以疏理三焦经气为主 。三阴交为足太阳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从其经脉的循行来看,三阴经均由足至胸腹,上挟咽喉。降逆止呃。三穴能协同配合,共奏和胃降逆平呃之功。

    现代研究证实,穴位注射药物具有亲和性、直达性、速效性的优点,故效果优于一般给药途径能迅速有效地控制呃逆的发作,又能达到满意的远期疗效,治愈后极少复发,而仅用西药达不到满意的疗效或者当即有效短期内易复发且有诸多不良反应。穴位注射治疗呃逆,一方面应用中医学的针刺原理,一方面应用西药的药理作用,诸法合用,相辅相成,起到了标本兼治的作用。其操作简便易行,疗效确切,经济实用,便于推广。但是由于该病的病因复杂,病情不同,中医考虑虚证、实证的辩证关系,西医重视原发疾病的处理和对症治疗,如何有效地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是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课题。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向患者做好工作,说明本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取得患者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以增加治疗效果。注射时应注意取穴要准确,手法要熟练,掌握穴位解剖位置,根据经络走行,找准穴位,根据患者皮下脂肪厚度,选择合适的针刺深度,过深患者不易接受,过浅则达不到针刺“得气”的效果,注射后用棉球按压穿刺点,轻轻按摩足三里穴,这样可以达到加强刺激穴位的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药物的吸收,又可疏通经络,增强治疗效果。注射后偶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异常应立即终止治疗,并及时处理, http://www.100md.com(杨雅敬)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D > 打嗝